早期的農村,家家都有用荊條、柳條、榆條編的籮筐、笸籮、籃子、簸箕等。會這門手藝的人也不在少數,都是輩流傳下來的技術。冬閑時間,幾乎每戶都要編筐籮,當時盛行這樣一句口頭禪:“編筐編簍,養活三口”。隨著社會的發展,新的代替工具上市,它就慢慢退出人們的視野,如今,這門手藝已快絕跡。
近兩年,慶陽市環縣演武鄉路家塬村三代非遺傳承人、多面手農民藝人路永江利用冬閑之季,變廢為寶,獨創“雙山”緊密型純手工編織的高質量、實用型、耐用型大小各異的枝(藤)條筐技術和工藝,贏得了周邊使用者的喜愛和贊譽。路師傅利用快手平臺訂貨,現做現賣,銷往全國各地。因受原料、時效和編織的限制(在原料備好情況下,每天只能手工編一只),貨源供不應求。正在緊鑼密鼓地保障今冬200多個訂單。